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孙氏文化

弘扬孙氏文化 学习兵学圣典

日期:2021-07-01 14:29:14 访问量:1260 类型:孙氏文化

 2013年3月23日,临沂孙子研究暨孙氏文化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兵学研究家、谱牒家、企业家、书法家、画家三百余人欢聚堂,共叙宗亲情,并开展学术交流、信息沟通、书画笔会、艺术作品展示等活动。这次会议对促进临沂姓氏文化发展、深入开展兵学研究、加强企业文化信息交流,加快大美临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的推动作用。

    孙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数以万计的姓氏家族组成的,每个姓氏家族都有着自己的姓源历史文化和传承。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革中,由于各个家族历史发展的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他们的后裔在推动历史变革中的作为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底蕴和色,这就是姓氏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大姓之的孙姓(宋代钱塘老儒所著《百家姓》四百三十八个姓氏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孙姓排列三。据1982年人口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现有3050个姓,其中单姓2900多个,双字姓100多个,占总人口60%的100个大姓中孙姓位居12,人口2700多万)也有自己的传承文化。从族史的考证和正史的记载中可知,历朝历代的孙氏先贤都有着承前育后的规则。“承祖训、以人为本,学兵书、研盛典,修身齐家、治安邦,立身以正、以孝为先,事君以忠、待人以诚,处事以公、严与律己,关爱他人,”以上古训在孙氏族谱中都有记载。春秋时期兵圣孙武、战时期孙膑、三时期孙权、近代开创中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临时大总统父孙中山先生等孙氏先贤都是孙氏族人的楷模,也是中华民族的先贤至圣。弘扬他们的思想是孙氏文化学习、研究的核心。

    孙氏文化研究的另个重点就是对族谱的收集、发掘、整理和编修。谱牒文化是中有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之(史、方誌、家谱三大文献)。它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对我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制学、伦理学及华侨史的研究均有着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对史、方誌有着拾遗补缺的功,是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料。如司马迁写《史记》、班固写《汉书》、陈寿写《三誌》、宋代欧阳修主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369位宰相,都是参照前人留下的族谱、家乘的史料写成的。汉代太史公自序中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所以部完整的族谱就是个时代的姓氏文化史。

我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在《中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讲:“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靠台面上的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事,重要的是看整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父孙中山先生对家谱编修的时代意义讲得十分深刻,认为,“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亲团结扩大到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人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由家族合成宗族,由宗族合成家,由家合成世界大同。世界要大同必先治,之兴不可忽视族之旺,族之旺不可否定家规族训。”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5月参观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讲到:“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内地,研究族谱,也有利于祖的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谱牒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史学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

    孙氏文化在对兵学文化的史料完善、孙氏先贤的历史功绩研究、正史资料的拾遗补缺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千百年来对孙子的家世及故里的确定存有各说,其中,《史记》中对孙子的记载:孙子齐人也,陈田完之后,齐大将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地乐安赐姓田书更名孙书,这就是妫姓孙的来源。关于孙书之孙孙武祖源地乐安,千百年来多有争议,有临淄说、博兴说、广饶说、惠民说等。经孙氏族谱考证,根据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文若公七次重修孙氏族谱的序言中写道:“我孙氏本乐安郡,即棣州厌次是也”,查阅有关史誌资料,棣州厌次即今天的滨州惠民是孙武的祖源。刻谱序之碑文已赠送给惠民县孙子故园,这是正史中没有的。又如《孙膑兵法》也是通过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验证了史学记载,解开了千古之谜,平息了历史争议。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汉墓竹简的同时出土,证实了两代兵圣各有其人、各有其书,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引起了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学者的高度关注,产生了“研究孙子为和平”、“朝拜兵圣寻故里”的文化研究热潮。经史学家论证,依据宋代编修的《孙氏族谱序文》中的记载,在没有新的史料证据发现前,初步认定孙子故里为今山东惠民县。(原军事科学院院长讲话)

    孙膑故里在何处?《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中记载:膑生阿鄄之间。太史公只指出个大致的地理方位。没有确切的位置,历经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已很难考证。据《禹贡》载:古阿邑(今东阿县)古鄄县(今鄄城县)系冀沧区。为了寻找孙膑故里准确的位置,1988年山东省社科院将其列入“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并成立了“孙子兵法研究会”,在菏泽地区召开“桂陵之战”研讨会,经史学家们缜密考查推断“桂陵之战”可能发生在菏泽牡丹园侧(赵楼乡),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推断菏泽地区可能是孙膑故里的所在地。菏泽地区社科联及鄄城县委成立联合调查组,划定范围,在古齐西南边陲地鄄城宋楼乡孙花园村侧实地堪察,发现孙花园村庄建设是九宫八卦阵式的,设西南、正东、东北门(谓之生门)、西北门(谓之死门),村中大小胡同均为 形,从外向里看是死胡同,进去之后四通八达。村北建“孙膑书院”毁于文革时期,村北华里处有“孙膑墓”,再北有“牛舔碑”。孙花园向南十华里孙老家村建有孙氏祠堂,供有始祖孙伯灵、夫人苏氏之陵位。经多方努力,1990年6月孙老家村七旬老人孙致,献出经祖孙五代保存的《孙氏族谱》,该谱撰修于光绪九至十年(1883-1885),序言有《大明景泰五年》(1444年)、《清顺治十年》(1665年)等六篇。膑公六十五世孙懋昭在《光绪九年序言》中写道:膑,字伯灵,居山左右鄄黄河故道之边,曾扶政于齐,与田忌将军并肩齐名,官居军师,建功立业为齐之栋梁,因安家于此,定名为孙老家。又载:孙武之裔,膑祖之后,膑之子胜,胜子盖,盖子智,智之子念。念子长丰次益,益子卿,卿子凭...... 吾孙氏者世代名裔。又载孙膑为孙老家孙姓之始祖,膑公之父孙明于周安王(姬娇)十六年(公元前386年)隐于此。膑生于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卒于周郝王(姬迁)年(公元前31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寿终于孙花园村著书院中享年六十六岁)。以后在孙老家又发现明万历七年(1576年)孙膑传影和大清顺治年间的孙氏家谱。这是两千多年来次向世人公布孙氏家族的秘密,揭开了孙膑故里之谜。

    1991年1月10日和1992年1月,在菏泽先后召开了两次孙膑故里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农民战争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田昌武,中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安作璋及高敏、朱绍侯、王先进、吴天相等家学者及新闻工作者八十余人。他们对史料进行了考评分析,对孙老家、孙花园村进行实地考察后,致认为孙膑是战中期人,阿鄄属于齐,齐孙子、孙膑生于孙老家,其地理位置与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说:“膑生于阿鄄之间”正相吻合。

    1992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际新闻、军事科技等多家媒体发布了这新闻,美世界日报、新加坡中日报、香港大公报也报道了这消息,以上史料在正史和方誌中是难以找到的。正如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席家吴如嵩将军所言:“谱史互补、旨趣宏深。”司马迁《史记》中《三代世表》的“取之谱牒旧闻,以补正史之缺如。”都充分体现出家谱的史学价值和谱牒文化的历史传承作用。

    谱牒文化对于姓氏族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教化功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同史对民的教育样,知史而后之爱家、爱人民、爱天下、爱正义,民才能胸怀“博爱”,才能做到“天下为公”,同样族人知谱而后爱祖宗、爱家庭、爱自身、爱同族,才能做到孝敬父母,尊宗敬祖、传承忠孝,才能做到缅怀先贤,不忘祖功宗德。

    因此,撰修家谱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2007年9月,乐安孙氏宗亲联谊会在孙子故里山东惠民成立了“乐安孙氏通谱撰修委员会”。并制定出了修谱方案和宗旨:对收集的家谱、史料进行分析、考让、综合,确定“通谱”以条脉络、贯穿二千五百年时空为主线,也就是从授姓始祖孙书为世,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九十多代人的世系图谱为主线,以孙氏族人中的圣贤,孙武、孙膑、孙权、孙思邈、孙中山为重点,连接各地存下来的族谱资料,编汇成部祖源清晰、世代分明、长幼有序、伦理不乱的“乐安孙氏通谱”。

    综上所述:孙氏文化的传承和孙氏族谱的撰修,促进了孙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孙氏家族的知名度,引起了海内外孙氏族人的朝圣热,掀起了海外赤子寻根问祖的热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促使兵学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所以孙氏文化与孙子文化脉相承,相互作用。孙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是中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颗璀璨明珠,谱照中华,耀眼世界。孙子、孙膑其人,谋略过人、智勇出神堪称兵学鼻祖,名垂史册、誉满九州;其书,哲理深奥,是治安邦、强军富民、永保平安的锦囊妙计。因此要弘扬孙氏文化学好兵学圣典,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的统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孙以欣,为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理事,乐安孙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乐安孙氏通谱》主编,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理事,临沂孙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临沂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关键词: